電影介紹:截自WIKI
《永遠的一天》(希臘文:Μιααιωνιότητακαιμιαμέρα)是1998年的一部希臘電影,布魯諾·甘茲主演,泰奧·安哲羅普洛斯導演。這部影片贏得了1998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鈺小編講評:
希臘導演「狄奧․安哲羅普洛斯」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永遠的一天》可說是他很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狄奧․安哲羅普洛斯擅長將具邏輯思考的哲理性放入電影中,再透過巧妙運用時間、空間的描繪,回顧從二十世紀跨越到二十一世紀來講述希臘人的滄桑即顛沛流離的背景命運,是一部富有時間感、歷史感的電影。《永遠的一天》更是光榮地奪下1998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以及希臘帖撒羅尼迦影展的最佳影片等殊榮。
《永遠的一天》是在講述一位自己得知罹患癌症末期的詩人亞歷山大要進醫院等待生命終止的前一天的故事。那是一個寒冬的星期日,亞歷山大向身旁的人一一道別,開始他的旅行。當他想把那一隻長期與他作伴的狗託付給自己的親生女兒時,卻不料被拒絕,甚至還得知了女兒與女婿即將把那間充滿著無數回憶的祖屋賣掉,亞歷山大悲傷不已而黯然道別離去。他繼續開著車,踏上這旅途,追尋內心過往與已逝去的妻子那些種種美好的回憶。在途中,街道上意外救了個逃離阿爾巴尼亞家園的小男孩,因此,亞歷山大帶著這小男孩,決定送他回家。這一整部片導演狄奧依照他作品中獨樹一幟的拍攝手法,大量使用長鏡頭,並以推拉挪移鏡位做出最完美的轉場效果,令人欽服。看狄奧․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就遠如走進一趟人生之旅,每一個序場反映出人生不同階段、不同時刻的心境、意象,更是透過導演所呈現的影像傳遞出人追逐著生命、理想等的價值。欣賞這部《永遠的一天》其實就像在讀一篇篇帶有韻味卻也意義深遠的詩文,加上導演安排的場景色調偏灰暗,對於觀眾而言,可以感受到人生的惆悵感傷。而亞歷山大與這位小男孩的結識,也引出不少讓人為之動容的故事情節,兩個對於明日感到孤寂、茫然的一老一少,彼此相互依偎,同時也能看出小男孩與老詩人的強烈對比,不論是外在所面臨的困境、難題,亦或是內心深層的膽怯、不安,其實都市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那份牽絆、生活與記憶間的強烈情感連結,反映在亞歷山大孤獨面對自己生命走向盡頭的那最後一天,他發覺自己的生命與生前妻子安娜、以及年邁衰老的母親依舊緊緊相繫,從亞士歷山大的回憶中追溯,他不斷地問著:「明天到底會持續多久?」,安娜回答:「明天比永遠多一天!」,多麼富哲理且具意義的一句話。「永遠的一天」是在追尋著虛無卻具深遠意涵的明天,其實這也不難從導演狄奧․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中了解,他以往一貫出現的三個穿黃色雨衣的人騎著腳踏車出發,繞了一圈後又回到原點,這也許是想用意象表達不段重複的概念,每個人像是走在自己生命這個圓,不斷地在追尋屬於自我的歸屬。
而對於電影中在公車上出現的四組不同的人,導演成功地運用超現實手法象徵出更具層次的意念,也藉由公車橋段的設計,亞歷山大與小男孩看著上上下下來往的人群,有手拿紅旗、因熱血革命而一臉疲態的青年、正在吵架的一對情侶、一群在公車上隨性演出的音樂家,以及一位上了公車並留下一段詩的詩人。就像把自身抽離,成為旁觀者來看這也許曾反映於自己人生的種種面向。卻也必然要有過嚐盡生命的歷練,才能了解自己真正要的本質是什麼。這也是在電影中的老人、小孩相互借鑒學習之處。
《永遠的一天》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相當細膩、富有哲學想法,也寓意深刻,雖然也許第一次看導演迪奧的作品會有些難領悟的地方,但我個人覺得,一部好的電影若能激盪觀眾某些思考上的不一樣,若能對觀眾產生某部分的人生啟發,其實是值得一看再看的。這部片讓我對於「永遠」有了另一層面的見解,縱使每個人所追尋的不同,把握並珍惜每一個片刻的發生,有時候也需要十足的勇氣。其實到頭來重點不是那個我們都在追尋的永遠有多長,而是如何在每個時刻活得精采、活的有意義。
留言列表